广州开发区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创新探访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网
发布时间:2017-03-21
次浏览

  一线执法力量不足怎么办?企业无人监管或多头监管矛盾如何化解?近年来,广州开发区针对上述问题,坚持以监管对象为中心,重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精准监管,确保每家生产经营单位有一个监管主体。

  全员执法

  大家天天“在路上”

  广州开发区安监局管道和船舶监管处的黄杏琼最近比较苦恼,因为汽车驾驶证考了一年还没拿下来。她现在每周都有具体的执法监察任务,要到相关企业检查,出去都要让处长或其他同事给她开车,觉得很不好意思。

  这是开发区安监局改革后的变化——大部分人员要下沉到监管一线。开发区安监局局长赖曦东说:“以前,我们各个处室是以条为主,有的管危化品,有的管职业健康。有时候,两位分管不同业务的副局长分别带队到同一企业检查,给企业增添了麻烦。”

  为此,开发区安监局大刀阔斧地将内设8个部门重新整合为综合协调、日常监管、专项监管三类,在6个工业园区设立派出机构——园区监管所。日常监管部门和园区监管所以事中监管为主,重点是日常安全监管,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执法监察分局是事后监管部门,重点是事故查处,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责任。

  调整后,一线监管采取“6+6”模式,即日常监管、专项监管的6个处室和6个园区监管所都有执法监察任务,一线业务部门占全局内设机构数的85.7%;开发区安监局有行政编制50个、政府雇员编制51个,直接从事一线安全监管的有87人,占总编制数的86.1%。改革后,全局实施安全生产全员执法,大部分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天天“在路上”。由于执法车辆有限,用车要到局办公室登记。每天一上班,局办公室就会有不同部门工作人员抢着登记车辆,以保障当日检查工作需要。

  每家企业

  都有一个“包干员”

  “×处长,我公司安全生产隐患自查材料还要不要上报给贵局几个相关处室备案?”“不用,您直接上传到我们局综合监管系统就可以了。你企业划归我处监管包干,有安全生产方面的任何问题直接找我处就可以,我们专门为你们服务。”“太方便了,谢谢您!”这是广州开发区实施安全监管体制改革以来经常听到的声音。开发区安监局对于事中监管的4个日常监管处室和6个园区监管所实施明确的监管清单制度,各个日常监管处室除承担行业监管职责外,还有直接监管的企业清单。

  监管清单按照业务优先原则划分:将管道企业和船舶制造企业单独划至管道和船舶监管处,将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和重大危险源企业交由危化品监管处,将职业病风险较大的企业划至职业健康监管处,将其他规模以上企业划归基础监管处。各个园区监管所监管的是剔除上述企业后本园区范围内的其他企业。除管道和船舶监管处、临港监管所监管企业数较少外,其他业务处室和园区监管所监管生产型企业数均在100家至300家之间。

  目前,广州开发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系统已将全区1644家生产型企业安全监管任务明确到具体的处室(园区监管所),每家企业都有一个监管主体。新增企业的安全监管任务,也会通过综合监管系统尽快落实到具体的处室(园区监管所)。

  开发区安监局副局长姚建垠说:“通过改革,一方面不让企业游离于监管之外,消除‘谁都来管、谁都不管’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也清楚知道有问题该找哪个部门,方便我们个性化服务和差异化监管。”责任清单制度实施以来,由于责任明确,有两名处长先后因为部门所监管企业发生事故被约谈。

  学习充电

  加快适应“一体化”

  监管清单落实后,开发区安监局实施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监管执法“一体化”。每个处室(园区监管所)不仅负责所监管企业的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应急管理、宣教培训等方面的日常监督,还要查处企业事故前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办理相应的行政处罚案件。这对安全监管人员的单兵作战能力、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为此,开发区安监局经常在内部开设不同的业务讲座,除了上级领导、专家和局内处级以上领导讲授相关工作要求外,更多时候是让熟悉业务的一线监管人员讲授相关具体业务。尹晨曦、阮晓斌只是执法监察分局的科员,但他们已作为授课教师,给包括局长在内的全局人员讲过课。

  在今年2月22日、3月2日广州开发区执法业务培训班上,尹晨曦讲授了《行政执法案件证据提取技巧及要求》,阮晓斌讲授了《执法文书填写规范》。授课内容契合工作需求、接地气、实效性强,深受欢迎。

  记者翻开开发区安监局2016年执法案件台账,发现先后有3家企业因为职业健康方面的违法行为被基础监督管理处查处并处罚;有4家企业因为危化品违规储存被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处查处并处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管执法一体化,在广州开发区已经落地生根。

  分级分类

  有序检查“门儿清”

  监管清单实施后,开发区安监局出台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办法》,将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按照企业规模、行业规划、生产经营状况和生产性企业主体责任评估达标结果等,分成ABCD四个类别,实行了分级分类监管。

  原则上,A类企业每年检查覆盖率为20%,B类企业1年检查1次,C类企业1年检查2次,D类企业则1年检查4次。信息系统根据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级别确定执法检查覆盖比例和检查频次,合理分配执法力量,由信息系统根据每个处室(园区监管所)监管企业数量和具体人员配置制定年度检查计划。各处室(园区监管所)每年检查计划非常明确,工作尽职与否以每年计划完成情况来考核。

  林青是基础监管处执法人员,改革前基本上是被动工作。她说:“每年,我们根据企业实际制定检查计划,但是上面这个检查、那个整治很多,经常打乱我们的部署,计划没有变化快,计划基本流于形式。我们不得不做应付式的检查,企业埋怨,执法人员叫苦,领导也不满意。”

  《广州开发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监管制度》的出台,消除了林青们的烦恼。开发区安监局和园区安监所完成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视为已履行日常监管职责,“尽职无责、失职追责”。现在,每个处室(园区监管所)都想方设法按照既定计划,主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改革后,林青每天按照年初处里制定的检查计划检查,检查记录直接上传到局综合监管系统,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每天该检查哪家企业,哪家企业什么时间该复查,系统都会进行提醒,日常每项工作都在系统里留下痕迹。记者登录系统看到,林青所在的基础监管处2016年度检查任务为126家次,最后完成检查204家次,完成率达到162%。

  政企联动

  应急增添“生力军”

  2016年10月18日上午,开发区安监局执法监察分局局长谷林、副局长王小明例行巡查,在广澳高速路桥下发现一辆可疑车辆正在装卸货物,立即靠近。两名涉案人员看到执法车后逃之夭夭,留下2台厢式卡车,里面全是一桶桶的危化品。该批危化品没有任何标识,由于气温较高,露天存放在桥下,非常危险。执法人员立即通知区内负责危化品运输的应急救援队伍——广州市途胜物流有限公司快速赶到现场。不到50分钟,该公司就将这批危化品安全转运至有资质的仓库暂存处理。

  快速应急响应得益于平时应急队伍建设和日常管理、演练。广州开发区出台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依托分布在开发区各个区域的企事业单位,组建了危化品运输、燃气管道、热力管道、危化品泄漏、液氨泄漏、液化石油气泄漏、职业病危害等8支区级专业应急救援抢险队。开发区安监局副局长刘文华介绍,开发区财政每年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应急教育培训、演练、器材维修保养、抢险队员意外保险等,并要求签约的应急救援抢险队必须为每名队员投保100万元以上的意外保险,消除其后顾之忧。

  为了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能力,开发区每年都本着实战的原则,组织多次“双盲”演练。2016年9月22日,在广州开发区水西路口地铁21号线苏元站埋设的航空输油管道被挖断,导致管道中的航空煤油大量泄漏,两名施工人员窒息中毒。接报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超平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令各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赶赴事故现场。经过现场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现场警戒、消防灭火、喷淋冷却、医疗急救、管网排查、堵漏封漏等应急处置,成功化解了险情,受伤人员得到妥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