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实现基本气象要素分钟级全空间覆盖
来源:气象局
发布时间:2017-02-23
次浏览

  ■构建地空天综合观测网,实现对基本气象要素的分钟级全空间覆盖

  ■再造观测数据加工处理业务流程,形成分钟级气象要素三维实况场及天气系统实时监测产品

  ■引导鼓励企业社会公众开展气象观测,实现各渠道观测数据共享和业务应用

  日前,中国气象局印发《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简称《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国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目标、主要发展任务、专项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观测业务现代化,观测业务整体实力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建设智慧气象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发展综合观测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思路是基本实现综合化、初步实现智能化、全面实现信息化、适度实现社会化。我国将按照空间范围、观测时效、观测要素三个维度对国家综合气象观测网进行布局,通过地空天联合观测,实现对基本气象要素的分钟级全空间覆盖;获得满足预报服务需求的气象要素三维实况场及天气系统实时监测产品。到2020年,在三维实况场产品方面,温度、水汽、风、水凝物等要素实况场的时间分辨率优于30分钟,垂直分辨率100米,水平分辨率陆地达公里级、海上达10公里级,准确率98%。

  《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综合气象观测发展的七项任务:构建新型观测业务体系,统筹布局气象观测站网,建立气象观测标准质量体系,发展智能气象观测能力,提高观测业务稳定运行能力,提升观测数据处理应用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明确指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由观测技术装备业务、观测数据获取业务、观测数据处理业务和观测运行保障业务四部分组成,并确定了每项业务的具体内容,以及业务布局和业务分工。

  围绕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规划》提出,按照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和空间观测三个层次,实现站网立体设计,逐步形成地空天基手段互补、协同运行、交叉检验的一体化观测布局。通过优化陆面和海面观测布局,完善地面观测布局;通过优化大气廓线观测布局、完善天气雷达观测布局、推动飞机气象观测布局,强化高空观测布局;通过强化天基空间观测布局、完善地基空间观测布局,推进空间观测布局。同时,气象部门将统筹各方观测资源,通过推动社会气象观测、推进部门共建共享、加强国际合作共建等方式,鼓励引导全社会和周边国家参与我国气象观测。

  围绕提升观测处理应用水平,《规划》提出,要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形成各种观测数据从采集到应用的全程质量控制业务,通过加强设备级质控能力等手段强化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提高观测数据定量应用率。建立遥感应用体系,综合运用多源观测数据,加工制作描述大气实况及相关圈层真实状态的三维格点产品;形成气压、气温、湿度、风场、云和降水等要素的三维实况场;形成台风、暴雨等天气系统监测产品。同时,将建立观测数据质量效益评价制度。

  实现观测目标离不开高水平科学技术的支撑。《规划》提出,将提升智能气象观测能力,通过完成地面观测设备自动化改造和提升雷达及探空自动化水平,推进观测设备自动化改造;通过发展智能气象观测装备和实施观测智能化发展行动计划,在观测设备智能化方面实现技术突破;通过发展天气实况自动判识能力和发展自适应性观测技术,推进观测模式智能化;通过推进地空天协同观测和发展灾害性天气工作模式,发展业务化协同观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