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安全发展的若干认识与对策探讨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1-23
次浏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中,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这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以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是我国安全生产认识上的新飞跃,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发展。安全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揭示了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丰富了可持续发展和风险社会理论体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安全发展是安全生产领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安全发展是我国安全生产认识上的新飞跃和发展战略思想上的新发展

  在人类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之一。有史以来,人类的基本活动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发展生产、抵御灾害。灾害包括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以及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火灾、爆炸、中毒、职业病等人为灾害。进入机器生产和工业化社会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灾难性事故频繁发生,生产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及其潜在风险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当今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早在建党初期的1922年就提出了劳动保护口号,1930年6月在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上颁布了《劳动保护法》。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了保障安全生产的内容[1]。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监管体系,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也从最初的“劳动保护”、“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要求提高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安全发展理念。

  安全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安全生产和经济社会综合决策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安全发展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处于同等重要位置,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2006年3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这是我们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这“三个不能”进一步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指出了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只有在安全前提下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期我们党提出安全发展理念,是在安全生产实践和认识上的又一次大的飞跃,是面对我国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从全局、长远和现实角度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3,4],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发展。

二、安全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揭示了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强调以人为本首先是以人的生命安全健康为本,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安全发展揭示了安全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安全发展的本质是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安全才能发展,只有安全生产,才能保障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另一方面,只有深化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进安全。

  现阶段我国生产领域各类灾害事故频繁发生,可以说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必然结果。各类事故每年造成10万多人死亡,100多万人伤残,给人民生命、国家财产、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巨大损失。我国职业危害也十分严重。据统计,有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在2500万人以上。近年来,每年新发职业病例数均在万例以上,且逐年上升,增长率超过10%,每年约5000人因尘肺死亡。此外,由于父母受到职业危害,子女致残致畸的案例时常发生。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联合国统计,因工伤和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球GDP的4%。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每年因各类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500亿元以上[5、6]。

  我国安全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世界上其他主要采煤国煤矿死亡总人数的4倍以上,百万吨煤死亡率是美国的50多倍;百万吨钢死亡率是美国的20倍、日本的80倍;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事故发生率是发达国家的5-6倍。近10年民航运输飞行平均重大事故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航空发达国家的3.9倍[6]。

  研究表明[7],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安全生产状况与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先进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了从事故多发到逐步稳定、下降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现代化水平与欧美等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差距超过了80年[8]。2006年,我国一次、二次、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11.3%,48.7%,40%,就业结构分别为42.6%,25.2%,32.2%。美、英两国第三产业产值占70%以上,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别为1.6%,20.6%,77.8%和1.4%,22%,76.3%[9]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但消耗了全世界15%的能源、30%的钢铁和54%的水泥。我国科技对经济增加值的贡献率还不到40%,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专利仅占世界专利总量的1.8%,发明专利有世界影响的仅占0.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只占工业产值的8%,发达国家占40%左右[10-12]。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0%左右,工矿商贸企业4亿职工中2亿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严重不足,76.4%的农村劳动力没接受过技术培训;建筑行业3200万农民工中,参加过培训的仅占10%,而发达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0%,职业培训率在70%以上[1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折算为人民币),2006年我国为0.558,美国为0.04,英国为0.02[7]。采矿、建筑、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事故风险是金融、信息等服务行业的几十倍甚至百倍,我国事故风险高的行业比重大,从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低、管理水平落后等原因使我国处于生产事故的“易发期”。

  安全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三、安全发展丰富了可持续发展和风险社会的理论体系

  工业革命以来飞速发展的工业经济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法国于20世纪初期,德国于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和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完成了传统工业化。工业革命对于人类财富的积累是一次巨大的进步,但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却是一次灾难[14]。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在20世纪后半期全面暴露出来。伴随着经济指标年年更新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等大自然的反作用。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和特大事故,让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建立新的可持续发展观。

  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中,衡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还要考虑资源、环境、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关于可持续发展,有着为数众多的定义,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内容非常丰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认识也是变化和发展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对生产和生活中的安全保障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类的需求,离不开安全发展,安全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9年达莱和考勃(Daly and Cobb)等学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福利量度指数中就包括了交通事故费用、噪声污染成本等安全生产相关内容,并用于评价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15]。

  严重的安全生产问题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了巨大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

(一)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每年造成10余万人死亡,100余万人伤残,50%以上的环境污染事件由安全生产事故引发,不仅损害了当代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也损害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身心健康,对我国人力资源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二)对事故和职业危害处理不当及由此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由于安全生产问题受到激化而集体请愿或抗议、游行等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事故和职业危害频繁发生的局面若得不到控制,将影响我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独生子女成为我国21世纪主要劳动力,一名青年人受害将会伤及多个家庭、多个人(受害人父母及其父母的父母等至少3个家庭、6名亲人)。

(四)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少数高危险行业已出现招工难或招不到熟练工、技术人员的情况,这种形势持续下去,就会损害我国有关产业发展。

(五)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布局不合理的小矿山、小化工厂等高危险性企业,不仅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安全生产形势的恶化,还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阻碍了煤炭等有关行业的结构调整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六)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和国际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一体化的强烈要求,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产品安全标准已成为“绿色”壁垒,使我国出口受挫。进入21世纪,国际煤炭组织曾呼吁有关国家抵制进口“中国带血的煤炭”[16],安全生产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形象。

  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同时期会呈现相应的阶段性特征,可持续发展本身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目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内容和重点也是有差别的。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阶段,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表明,安全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20世纪下半叶始,频繁发生的生产事故,恐怖袭击,金融和经济危机,新的致命性传染病流传和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巨大自然灾害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引起了世界性的焦虑和恐慌。在可持续发展观产生的同时,全球的现代化范式使世界已进入风险社会。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认为:“世界风险社会的形成并非由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失败,而是由它的成功造成的。传统的现代化用市场和消费的疯狂代替了人类需要有节制的满足。现代工业文明无限增长的模式,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从根本上不相容”。“技术资本主义所导致的始料未及的风险和危险,不仅是在工业社会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且是从最新出现的高科技制造出来的,金融风险、环境和安全风险,由于技术失控而导致的危险等等,日益危及人类的生存”[17]。当今社会由于工业化带来的事故灾难风险不同于工业化以前人类所遭遇的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风险源于人们的决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政治问题,社会成员、企业、国家机构、政治家都应该对工业化所造成的事故灾难风险负责[13、18、19]。实现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民财产安全是安全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任务,安全发展也包含了减灾防灾、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等丰富内容[20]。风险社会的出路在安全发展,安全发展丰富了当代风险社会理论。

四、促进安全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强化安全发展观念

  思想观念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促进安全发展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做起。要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思想观念,转变以生产任务为导向的传统安全生产观念,要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安全,在战略规划、方案设计、项目选址等源头考虑安全。要树立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安全发展也是政绩的观念。“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生产的快速发展,使危险设备、设施、场所增加,人们的生产活动增加,但只要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提高本质安全化水平,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国外工业化国家安全发展的成功实践已是有力的证明。

(二)落实安全生产发展规划

  安全发展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安全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行业和地区安全生产基础差别大,要以重特大事故预防为主线,抓住重点行业和地区的主要问题。促进安全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三)加强安全发展法制建设

  我国已建立起一系列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还不健全,部分法规和标准已不适应安全发展的要求。要全面清理现有的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结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的国际要求,努力采用先进的国际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标准。用法律手段保障安全发展。

(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大力推进安全科学技术创新,为安全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充分认识到必须通过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安全发展。加强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对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培养百千万安全专业人才,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化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提升安全发展水平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五)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和安全发展评价体系建设

  将注重经济增长的社会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转变到能充分反应安全发展的“绿色”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安全发展的投入,加大对企业和政府安全发展业绩考核力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政府及部门的安全监管体系。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坚决实施整顿或关闭。

(六)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

  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在全社会普及安全发展知识。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作用,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安全文化的伦理功能、社会定向和规范功能及先进安全文化产生的凝聚力和约束力是促进安全发展的有效力量。

 

 
参考文献
1.《安全生产知识问答》编写组,安全生产知识问答(修订版),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10月,6-7;
2.宋立娟,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看安全发展,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60-62,杭州,2007年11月。
3.吴苏江,实现安全发展必须从转变安全生产的观念做起,石油安全,2008年第1期,2-5。
4.王德学,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不断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中国安全生产报,2008年11月4日第3版。
5.吴宗之,安全生产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第9期,3-6。
6.范维唐主编,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差距和对策,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
7.李毅中,中国安全生产发展趋势研究,安全与健康,2007年第3期,4-7。
8.中国现代化战略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9.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经济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5月,211。
10.李毅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求是,2008年第20期,25-28。
11.李健,如何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4月第12卷第2期,23-27。
12.毛纪,建设创新型国家: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紫光阁,2006年第5期,18-20。
13.吴宗之,面向2020年我国安全生产的若干战略问题的思考,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年第1期,1-3。
14.姜春云,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求是,2008年第21期,19-24。
15.伊恩、英法特著,宋国君译,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
16.赵铁锤,构筑安全发展的战略平台,求是,2006年第2期,29-30。
17.章国峰,“全球风险社会”:困境与出路,学习时报,2008年5月19日第6版。
18.孙华山编著,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5月,1-3。
19.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全球性与风险社会(薛晓源,周战超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59-134。
20.李毅中,深刻领会安全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2005年第12期,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