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摘 改革年代——邓小平的改革岁月(一)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02
次浏览

 


韩广富 胡永强


  回首改革开放的历史,重温邓小平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已成为而今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拨乱反正,勇敢地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由于有邓小平这样富有政治远见的卓越领导人掌舵指向,我们党和国家既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阴影,又避免了陷入新的混乱和迷惘,成功地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幸运和自豪。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伟大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这一伟大理论的指引下取得的。实践证明,这个理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实现21世纪的预定目标,就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邓小平高瞻远瞩,富有科学精神和创造精神,他把远大的理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设计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我们国家从贫穷走向富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在20世纪末实现小康,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他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了科学的判断,提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认识,从而明确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根据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一心一意搞建设,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邓小平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要求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他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伟大构想。按照这一构想,我国顺利实现了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并使海峡两岸的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邓小平无限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他说:“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因为如此,他尊重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总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回顾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会深切地感到,邓小平以他那伟大的政治家的气魄和胆识,凭着他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深刻了解,为使党和国家重新走在时代潮流前面,为中华民族以更强大的力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规划了崭新的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他立足中国大地而又面向世界,正视国情现实而又放眼未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高瞻远瞩地构思和设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发展战略。他突破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传统认识,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别姓“社”姓“资”的标志,使我们党通过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古老的中华大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启动和设计的改革开放,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已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巨大成绩,原定小康目标已总体上实现。放眼神州大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成为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人们渴望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而曲折的历程,更希望了解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所作出的历史性功绩。

  惊世之举

  一一推进中国的二次革命

  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之后,邓小平对于过去走过的道路的成败得失有深刻的感悟。他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决心之大,言辞之决绝,前所未有……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四人帮”被粉碎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了,然而,中国的国民经济却到了千疮百孔,濒临崩溃的边缘。

  改革作为急迫的历史任务,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的 道路。人们称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什么?

  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尖锐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强调说:

  “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我国有这么多省、市、自治区,一个中等的省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大国,有必要在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之下,在经济计划和财政、外贸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自主权。

  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一个生产队有了经营自主权,一小块地没有种上东西,一小片水面没有利用起来搞养殖业,社员和干部就要睡不着觉,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全国几十万个企业,几百万个生产队都开动脑筋,能够增加多少财富啊!”

  在此以后,邓小平反反复复地强调着这个道理。

  1985年7月11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当前经济情况时指出:

  “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

  “改革的势头好,要坚持搞下去,这个路子必须走。今后即使出现风波,甚至出现大的风波,改革也必须坚持。否则,下一个十年没有希望。我们要抓住时机,现在是改革的最好时机。”

 

(摘自辽宁人民出版社《改革年代一一邓小平的改革岁月》未完待续)